作业成本法名词解释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成本直接追溯到具体的作业活动上,而非传统的以产品或部门为成本归集单位。以下是作业成本法中的一些关键概念:
1. **作业(Activity)** :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产品或劳务所进行的各种工序和工作环节,如产品设计、采购、材料搬运、订单处理、机器调试、设备运行、包装以及质量检验等。
2. **成本动因(Cost Driver)** :成本动因是驱动成本发生的因素,选择与实耗资源相关程度最高且易于量化的成本动因作为分配作业成本的基础。
3. **直接成本(Direct Costs)** :直接成本是与生产单位产品直接相关的成本,如原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
4. **间接成本(Indirect Costs)** :间接成本是不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相关,但必须分配给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如管理费用、设备折旧等。
5. **作业成本分配(Activity Cost Allocation)** :将间接成本根据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个作业或产品上,以计算出各项作业或产品的成本。
6. **产品单位成本(Product Unit Cost)** :计算出的每个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通常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分配后的成本等。
作业成本法通过精确地追踪和分配成本,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精细度,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数据支持。它有助于企业识别无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有哪些?
作业成本法如何计算产品单位成本?
作业成本法中成本动因如何选择?